跳转至主要内容

《华尔街日报》聚焦中国的环境挑战

九月号的生态和环境的前沿致力于探索中国的环境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所有的文章都是由中国科学家撰写的。

作为首席客座编辑,博士。北京大学的方静芸和蒋家强指出:“中国非凡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其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实验”,并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一半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四分之三是山区。自然资源稀缺。然而,中国有13亿人口,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水和空气污染,农田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不断升级。

该杂志的研究传播调查了上海城市快速扩张的生态后果,以及中国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以上海等大城市为重点,北京大学赵树清及其同事讨论了中国决策者在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之间权衡时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的山区仍然栖息着数量惊人的动植物物种。唐志耀(北京大学)及其同事在中国主要山脉中确定了10个热点地区,他们说这些地区应该成为中国保护计划的优先事项。

这一期的一篇综述文章研究了中国所谓的城市群现象,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群往往更集中、人口更密集,自然区域的空间更小。例如,在广州,住宅建筑之间的空间非常紧凑,人们称之为“握手的建筑”。城市群通常会提高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坏处是快速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和空气质量。邵敏等人(北京大学)预测,到2020年,中国5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生活用水需求将是2000年的两倍。产生的污水量将增加至少1.3倍,使该国本已脆弱的淡水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

两位作者想知道:中国会不会“……还是继续走过去二十年的老路,让环境质量、能源效率、资源节约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祭品?”

作者魏安和胡建英(北京大学)研究了中国河流和沿海水域的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特别关注了这些化学物质对中华鲟、夜鹭和鲤鱼的影响——它们都表现出性器官畸形。

《前沿》的终点线专栏作家凯瑟琳•埃利森着重介绍了高盛环境奖得主、中国流域保护活动人士于晓刚。她指出,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依靠私营部门的支持,中国目前拥有2000多个环保组织,致力于解决从公共交通到大型水坝的影响等各种问题。

中国的特殊边界问题是开放和免费的,可以通过社会的渠道获得网站

关于这个话题的更多信息